近日,一个名为“冰桶挑战”的关注渐冻人症的慈善活动迅速蹿红,风靡全球,短短几日,微博微信朋友圈甚至QQ空间都在转发关于这个活动的内容,这个活动也引起了我的关注。
对于“冰桶挑战”,我想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对于慈善,我个人一直持支持态度,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肩负着社会责任,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去帮助别人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事。冰桶挑战作为慈善活动的一种形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有更多人关注渐冻人症这个病症,帮助更多饱受这个病症折磨的病人和家庭。但是,随着活动的蹿红,活动开始饱受争议,充满了更多商业色彩和炒作行为,渐渐失去了这个活动原本的“真”,对于这点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真知灼见。
在“冰桶挑战”的争议中,以下几点是关注度比较高的:
1、浪费水资源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粗略统计,截止目前,“冰桶挑战”已浪费1900万升水,相当于9500万瓶瓶装水。水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已经处于非常匮乏的程度。全球淡水资源占全球总水量的0.26%,约占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的26个国家约3亿人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70%的人喝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现在每年有1500万5岁以下儿童因为饮用水死亡,世界上每天有25万人因为饮用水得病或死亡。在这两个数据的强烈对比之下,难免让“冰桶挑战”饱受劳民伤财、浪费资源的争议。慈善真的非要劳民伤财吗?劳民伤财的慈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吗?
2、商业炒作色彩浓重
随着“冰桶挑战”的风靡,“冰桶挑战”开始在各个圈中流行起来,此活动也渐渐变了味,慈善成分越来越少,俨然成为一些人作秀和炒作的工具和平台,更有人还大言不惭地指责不参加冰桶挑战的人没有爱心,爱心是靠是否参加挑战来衡量的吗?不接受挑战的人就没有爱心吗?那么,作为那些接受冰桶挑战的人,你们当中真正有爱心的、真正想帮助渐冻人症患者的人又占几成?慈善的形式有很多种,冰桶挑战只是其中的一种,不能将是否接受挑战作为衡量一个人爱心的标准,爱心最重要的是有“爱”和“心”,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形式。如果慈善沦为炒作和商业宣传的工具,那是不是失去了慈善原本的意义,如果慈善被商业炒作色彩包围,那将来有多少人真正愿意投身公益,有多少人是真正怀着“慈”和“善”去做慈善的?又有多少人将慈善变成自己获取利益的工具,还美其名曰帮助他人?
3、是否所有人都适合冰桶挑战
冰桶挑战让挑战者体验了渐冻症人的麻木痛苦,但这项活动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有关专家指出浇冰水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所以患有脑出血、高血压、冠心病、脊椎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不适宜接受冰桶挑战,所以是否参加冰桶挑战还是要根据个人体质来决定,冰桶虽好,且行且慎重啊。
综上所述,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慈善也不例外,先让我们从“慈善”这个词去剖析,“慈善”这个词中包含着“心”和“口”两个字,而且是“心”在前“口”在后,我认为这个词是想告诉我们慈善是先用心去做,后用口去说,显然用心去做是前提,心是根本。纵观整个活动,我们并不否认它的初衷和善意,但活动的发展却渐渐偏离了预想的轨道,我们不否认参与者中有真正想帮助渐冻症患者的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那些心怀鬼胎的人掺杂其中,有些人利用这个活动炒作自己,有些人披着慈善的外衣去进行商业营销,这些人让原本单纯的慈善行为渐渐变得充满铜臭味,布满利益的色彩。当冰桶挑战成为变相的娱乐秀场,那慈善还剩多少?
我认为慈善是一种态度,就如同信佛,有些人不是整日烧香参拜,但他们心中有佛,他们在用行动践行佛法,这要比整天烧香参拜却依旧做着有悖佛法的事信徒们更虔诚,因为他们用心在做,而不是拘泥于形式,他们在用行动践行信仰而不是逢人就称赞自己有多虔诚。慈善也是如此,慈善是用心去做,不是用嘴去说。如果口多于心,那你就应该思考你真正做慈善原意到底是什么。对于慈善,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标准,最重要的标准是你的内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名誉、称赞还是让更多人加入?我想答案只有自己最清楚。
慈善的形式多种多样,冰桶挑战只是其中一种,参与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者的内心,是大家心中的那份“善”和“真”,如果慈善丧失了原本的“善”和“真”,那就真的无所谓“美”了。慈善的方式多种多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专注于自己的本心,心无旁骛,造福他人,才能成就自己。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话: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念佛,不是声音数目,而是清静心地;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禅定,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外无物;欢喜,不是颜面和乐,而是心境舒展;清净,不是摒弃欲望,而是心地无私;布施,不是毫无保留,而是爱心分享;信佛,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践行无我。此文谨代表本人的个人见解,希望不要为他人带来困扰,祝大家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