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有点甜!”本是一句著名的广告词;但《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最近这场“盛况空前”的口水战,却让这一广告词最后的那个叹号变成了问号。
但是无论这个问号多么醒目,作为《京华时报》的读者兼“农夫山泉”的消费者,我对一家有影响的媒体与一家有知名度的企业竟如此剑拔弩张却极为困惑!因为我觉得双方较量的焦点,似乎都只纠缠于执行什么标准,却没有正面涉及农夫山泉到底甜不甜?——也就是说农夫山泉的质量到底如何!
而这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问题呀!
平心而论,“农夫山泉”当然不可能自承“不甜”,但这难免给人以“黄婆卖瓜”的感觉;而《京华时报》倘欲认定“不甜”,却又缺乏权威性,因为她毕竟只是一家媒体,虽能监督,却难检测,自然很难具有公信力!
那该由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给国人一个明白呢?
毫无疑问,自然应当是卫生、质检部门了!除此之外,岂有他哉?可让人不明白的是,面对这场各执一词的争执,我们国家的卫生、质检部门为何却只在那里作壁上观?
曾有人猜测,引起这一争执的原因无非有三:一,“农夫山泉”确实不“甜”;二,“农夫山泉”虽然“有点甜”,但问题不少;三是“农夫山泉”确实“有点甜”,但其他(诸如与《京华时报》的“公关”方面)却出了问题。
此说不无道理。但我以为,稍作排除法,三者之中的一、三两点是完全可以排除的。因为:一,倘若“农夫山泉”真有问题,那广大消费者早就一呼百应,全都呼啦啦地站到《京华时报》一边了,但现在,和者却几乎为零,这说明消费者们并不认同“农夫山泉”确实不“甜”;二,要说“农夫山泉”没处理好与《京华时报》的“公关”(比如不肯投入广告),那也似无稽之谈,《京华时报》是一家发行量极大的报纸,岂能像某些贪小的小报那样狗苟蝇营?况且,倘若果有其事,那在如此“你死我活”的情势之下,“农夫山泉”还会不兜底掏出、令对方无地自容吗?
由此可见,争执的关键就在于第二点,问题就那么简单!但《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为何却要闹得如此不可开交呢?这到底是是非之争?还是利益之争?抑或是意气之争?答案莫衷一是,但质检部门难道不知道如此争执绝对是利少弊多的吗?
首先,《京华时报》死咬“标准”不放,却不要求检验水质,这是否有点隔靴搔痒、不及要害?从而给人看了笑话?君不见,当下的标准虽然众多,但最没有标准的仍是标准!前不久,那个“红豆局长”不就说过“红色的水不一定不合格”?他之所说不也是一种人为的标准?所以谁敢相信,《京华时报》咬定的标准真就那么标准吗?!
其次,“农夫山泉”的桶装水已宣布告别北京,虽然“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宣称此举是“为了尊严”,但我以为,这其实只是一种故作悲壮,只是一种意气用事,钟睒睒的自信固然可嘉,但如此轻言“诀别”,却形同“临阵脱逃”,难道钟先生竟不想一想,“农夫山泉”如果问心无愧,那何不据理力争到底?况且“农夫山泉”的退出,对于缺少优质水的京城,难道不也是一种雪上加霜?如此草率从事,良知何在?
再则,“农夫山泉”退出北京之后,那留在北京的或即将进入北京的桶装水又是否符合《京华时报》所咬定的标准呢?而要是《京华时报》不像对待“农夫山泉”一样,对它们也较真到底,哪将会给人何种印象、何种口舌呢?
所以,恕我直言,关注民生是媒体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少一点意气用事,则更可以显出媒体的明智,企业的诚信;而作为质疑方的《京华时报》,如果能会同质检、卫生等相关管理部门实事求是地对“农夫山泉”来一次检测,那不就比只咬住谁也说不清楚的所谓“标准”而打口水战更来得实在吗?
总之一句话:农夫山泉到底甜不甜?不能由“农夫山泉”说了算,也不能由媒体说了算,应当由科学说了算!但我们的卫生、质检部门却为何迟迟不能给出一个科学公正的结论呢?
——而要是我们的质检部门对此类争论竟置身事外,那恐怕今后所有对水质的质疑,都真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杭州日康专业生产矿泉水成套设备,水处理设备,0571-87198066 |